六、藏教所攝 (之三)

[解]:又《疏鈔》云:「依賢首判教分五。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今此經者頓教所攝。亦復兼通前後二教。……圓全攝此,此分攝圓。」

底下我們再引《疏鈔》,《彌陀疏鈔》裡頭,蓮池大師稍有不同。他說,這個《華嚴》哪,他說這個「小始終頓圓」,這個經是頓教,也通前後,往前通是終教,往後通是圓教。說《無量壽經》或《阿彌陀經》,本身是頓教,往前通可以通終教,往後通可以通圓教。

「圓全攝此」,圓教全攝這兩部經,「此分攝圓。」這個部分的攝了圓教。對於小本這麼說,因為小本的「事事無礙」沒有發揮得很多;對於大經……,他也沒有提大經,他只提小本,他這個說,他是可以成立的。

[解]:又云:「四法界者:一事法界;二理法界;三事理無礙法界。此三諸教所有。四事事無礙法界,唯華嚴一經有之。名為別教一乘。……以華嚴全圓,今得少分。……圓教全攝此經,此經分攝圓教。」故蓮池大師判小本為分圓。故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法界十例,以證《阿彌陀經》分屬圓教。

還有這個四法界:「事法界」「理法界」,理就是本體,也就是妙明真心,也就是真如,就是實相;「事法界」,從這個本體,從心所顯現出來的森羅萬象;「理事無礙」,理和事互相無有妨礙,圓融;「事事無礙」,這是第四種。

前三個諸教(大乘教)都共同的,都能談到「理事無礙」。談到「事事無礙」的,「唯華嚴一經有之」,這是蓮池大師的話,「名為別教一乘。」現在,他就說是,這個圓教的《華嚴》,這個全圓哪,我們淨土這個經也有一部分,少分。所以圓教全攝這個經,這個經攝了圓教的一部分,所以他就判定《阿彌陀經》是分圓;是圓教,但是沒有那麼全,是分圓。可是他很有苦心,他就把這大本、小本裡頭,找出很多經文,來證明這裡頭有《華嚴》的事事無礙。 

[解]:可見蓮池大師亦判《阿彌陀經》為圓頓之教,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。所異者,或崇之為圓中之圓,或謙之為分屬於圓。此蓋機緣之異,而善巧不同耳。

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不要死於句下,我們要看當時的時機的情況。蓮池大師也判了《阿彌陀經》是圓教,是頓教,這是跟古今的其他大德相同的地方。不同的在哪兒呢?有的尊崇淨土法門,就把這個稱為是「圓中之圓」,不但是圓,而且圓裡面最圓的。蓮池大師是謙虛,他說我這個法門(一個是讚歎自己的法門,一個是我謙虛)我只是「分圓」,我是圓,但是分圓哪。這個就和機緣有關係。所以我們有的時候,不能不看機緣,不能不看時代的時節因緣哪。

[解]:蓋《疏鈔》之作,正當狂禪風靡之際,故不得不權宜善巧,俯就群機,而作方便之談。

在蓮池大師的時候,正是狂禪……,這普遍地全國上下,你就是不信佛教的,就是儒家呀,一般念書人哪、知識分子啊,沒有不談禪的。好像你要不明白,你要不說說禪哪,你就是面目可憎,語言無味呀!語言無味,那就不風雅啊!所以就是文人墨客,各方面,他們都是對於禪宗的書沒有不看的。

你看像近代,像郭沫若,他們這裡頭都……,「兩個泥牛鬥入海」「泥牛入海無消息」,他的詩;「泥牛入海無消息」,這個怎麼講啊?哪有這個話?怎麼叫「泥牛入海」呀?這是禪宗的話。所以他們也都讀過,不過就是很少了,像這樣的人少了。過去在明朝那個時候,那是沒有例外。

所以在那時候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出來,和蓮池大師辯論的人,曹魯川,很著名的,就跟蓮池大師辯論哪,他很不服氣,他要說《華嚴》怎麼怎麼好。所以他那個時候,如果像日本人那個說法,日本人說這《無量壽經》超過《華嚴》哪,那在當時這辯論就沒有完了。曹魯川當然是後來讓蓮池大師說服了。大家接受不了,因此也要看這個情形,要照顧大家的水平,所以就權巧方便,「俯就群機」,只承認自己是分圓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不要或者說有不同的說法,或者說蓮池大師比不上其他的人。這些看法呢,不很恰當。

可是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苦心,他就是把淨土經文裡頭引出很多,證明跟《華嚴》是一樣的,證明《華嚴》裡的事事無礙(因為事事無礙只是《華嚴》一經所獨具),那麼我們《無量壽經》《阿彌陀經》也有了這個事事無礙,那這個事實不就說明,我們和《華嚴》是同類的嗎?

所以在這個地方上,我們現在也正是學他這個做法,我就是把《無量壽經》裡頭它的經文,我們把它挑選出來,我們一看哪,這個十玄門一門也不少,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全有。我這個做法呢,就是向蓮池大師學習。這個就是證明本經是事事無礙,也證明本經就是圓教。

華嚴宗立了十玄,叫「十玄門」,表明法界的無礙。「玄」,玄妙,所謂「談玄說妙」,玄妙。

為什麼名為「玄門」呢?因為通過這個門,可以達到、進入《華嚴》圓教的玄海。它這個教義跟海洋一樣,玄妙到極點了,所以《華嚴》圓教的玄海,但是通過「事事無礙」這十個玄門,你就可以去進入這個玄海,所以稱為十玄門。

《探玄記》裡頭就說了這十個玄的次第,有十個內容。現在我們也是這樣,我們就根據《探玄記》來做一個比照,來證明我們這個經和《華嚴》是同類。所以先師夏老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的《華嚴經》。八十一卷〔《華嚴》〕是咱們人世間的大本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。那麼,就多作了一個證明了。

「十個玄門」我們就一個一個地講下去,但是今天講不完,下一次可以講完。

[解]:(一) 同時具足相應門。 夫《華嚴》教理以緣起為主。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。一法成一切法,一切法起一法。一時具足,圓滿顯現,故曰具足相應。

第一個叫「同時具足相應門」。這「十玄門」是最難懂的東西,它既然稱為「玄」哪,超情離見,就跟咱們世間的這些個想法是格格不入的。

底下,我們先研究一下《華嚴》的主要的宗旨,這個教理。《華嚴》的教理是以「緣起」為主,這一切都是從因緣起,是以緣起為主。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塊,成為一個大的緣起。從這個大的緣起,(因為緣起就要出生別的了,從這一個大的緣起就成了……,)所以「一法」就是這個大的緣起,就可以成「一切法」。所以一切一切無非都是這個大的緣起所生。

一切法又起一法;這個大的緣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嗎?而這個大的又是一切法所起的一法,而一法又去成一切法;「一時具足」,同時都具足,一法、一切法都具足;「圓滿顯現」,都顯,一法也顯,一切法也顯,「故曰具足相應。」所以叫做具足,一也在內,一切也在,也都顯現、相應。這就是這個玄門的涵義。什麼叫「同時具足相應門」呢?它的涵義就是這個。

底下,用一點經文,用一點譬喻,可以進一步理解。

[解]:《華嚴.妙嚴品》曰:「一切法門無盡海,同會一法道場中。」《大疏》曰:「如海一滴,具百川味。」是為此門之玄義。

《華嚴.妙嚴品》說,「一切法門無盡海」,一切法門多,這是無盡如海洋一樣,海,極言其多,「同會一法道場中。」如海洋之廣之多的法,都會在一個法的道場裡頭,就是一切法都入在一個法裡頭了。這個經文就這個意思。

《大疏》,《華嚴經》的《大疏》,他講:「如海一滴,具百川味。」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,這是「一切法」流入大海就成了「一法」了。這個譬喻不就是這樣嗎?這一切法成了一法了。

這個大海的一滴水,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。百川水都在大海裡頭,你只要在大海裡取了一滴,那百川的一切味都在這一滴裡頭了。所以這一滴水裡頭就有這個百川水的味,一法就有了一切法。所以我們通過譬喻就好懂,不然就很玄了,就玄之又玄了,是吧?所以「具足相應」,一切法成一法,一法就成一切法。

我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呢?是不是有這個內容呢?

[解]:如經中〈至心精進品〉,法藏比丘「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.功德莊嚴之事.明瞭通達.如一佛刹。所攝佛國.超過於彼。」經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,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為一極樂淨土,是即華嚴中……具足相應之義。是為十玄之總門,實亦本經之總相,本經實亦同此一大緣起而出現也。

我們看〈至心精進品〉裡頭,法藏比丘要發這個大願,佛就給他顯現,他說,「我要成就一個佛國,超過現在有的這些佛世界,可以不可以呀?我就要請佛給我開示,我要超過它,我先要瞭解它呀。」佛就把二十一俱胝(俱胝是千萬),二十一千萬個佛土都顯現給法藏比丘看 ── 它的功德,它的莊嚴。法藏比丘對於這二十一千萬佛剎的功德莊嚴,他都明了通達如一佛剎。所以二十一俱胝就是二十一千萬,這樣許多佛剎就如一個佛剎,就是一切法入了一法了。

「所攝佛國.超過於彼。」所以這個「二十一俱胝佛土」就表無量的佛土,把這無量的佛土攝成極樂淨土,這個也就是具足相應玄。這個是十玄總的門,也是本經的總相 ── 同時具足相應。

底下再舉個例子,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。

[解]:又〈泉池功德品〉中「其水一一隨眾生意。」眾生所欲水之冷暖、緩急、深淺,各個不同。而此一水,能同時同處滿足一切眾生心意。水是一法,眾生之欲是多法。而此一水能同時相應於一一眾生之意,此正是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也。

經裡頭〈泉池功德品〉,我們都〔知道〕七寶池,八功德水,這個水的功德,「其水一一隨眾生意」,這個水能夠隨每個眾生一個一個的意思。一個水是一法,能隨一切眾生一個一個的意思,它就包括了一切法。剛才我們說二十一俱胝佛國成一個佛國,是一切法入一法。這佛國中的水呢?這個水能一一隨眾生意,它這裡就是一切法就在這個水裡頭了,所以一法就具一切法。

當時去在這個泉池裡頭游泳的,敦煌的畫圖裡頭,這極樂世界那些游泳池,都是菩薩頭上有圓光,在游泳池游泳,游泳池岸邊很多人看哪。極樂世界,因為它是凡聖同居,所以它這個一樣啊,極樂世界也有跳舞會,不過那很莊嚴就是了,沒有女的,都是男的。所以也有游泳,岸邊的頭上都有圓光,游泳池裡頭的人也都有圓光。

在池中沐浴的人,各人的想法不一樣嘛,有的喜歡水淺一點,剛沒腳;有的要過膝蓋;有的人喜歡沒脖子;還有人喜歡水下來沖淋浴,自上而下。一個池子多少人在沐浴,每個人所想像的,都隨他的心顯現,這不是「同時具足相應」嗎?一個水,能相應所有在池中沐浴的人,游泳的人;而且不僅僅是這方面的適應,而且水還說法,所以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嘛。

[解]:何況此水復能同時「波揚無量微妙音聲。或聞佛法僧聲。(乃至)甘露灌頂受位聲。得聞如是種種聲已.其心清淨。無諸分別。正直平等.成熟善根。隨其所聞.與法相應。其願聞者.輒獨聞之。所不欲聞.了無所聞。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

它是一個總,它是一個大的一切法成了一個總的緣起,從這個總的緣起生出來的一一法,每一個法都具無量的功德,所以這個水就有無量的功德。水說種種法,這水中(它不是說,我們只說一個法),它水說種種的法。你可以聽見「佛法僧聲」「甘露灌頂受位聲」,種種聲,後頭這文字很長一段,各人聽各人不同,都在一塊,你想聽什麼你就得到什麼。還有好處,你一聽就懂。所以他就非成佛不可啊!你不願意聽的,一點也沒有說噪聲干擾,哈哈哈哈……,一點也沒有,一點聲音都沒有,所以這就是它的妙用啊!所以這個……種種聲啊!

「得聞如是種種聲已.其心清淨。無諸分別。正直平等.成熟善根。隨其所聞.與法相應。」各人聽的都不同,他聽了之後很相應。

「其願聞者.輒獨聞之。」他所願意聞的,他單獨聽到。「所不欲聞.了無所聞。」不願意聞的,他一點也聽不到。

「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哪!所以往生之殊勝在於不退,隨時隨處都是增長啊。

[解]:只是一水,但能於同時同處滿一切聞者之願,各個聞其願聞之法,且隨其所聞,與法相應。

只是一個水,而能同時同地滿一切聽的願,各個聽到自己所願聞的法;「隨其所聞」,你還跟法能相應。這個就是十玄的第一個玄,「同時具足相應門」,不可思議!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